文章

受苦者的凱歌——詩篇第二十二篇

周永健

詩篇中有一些稱為「哀歌」的詩,是個人和群體在苦難中向神發出的禱告,不論是在疾病、災難中,或是面對迫害、危險、仇敵的攻擊,這些哀歌都是信心的呼喚,求神施行救助。

詩篇第二十二篇是一首哀歌,是一位受苦者的祈禱,桑安柱牧師稱之為「十字架的詩」,新約聖經曾多處引用。這是「大衛的詩」,我們不知道寫作的背景,受苦者可能是大衛本人,或是描寫義人及以色列民的受苦。本詩可分為兩大段,第一至二十一節是哀聲,又可分為第一至十一節及第十二至二十一節兩小段,形容詩人的受苦和祈求;第二段由第二十二至三十一節,與前段截然不同,描述祂的得勝和頌讚。

受苦者的哀聲(1-11節)

當人遇到肉體和心靈的痛苦時,很自然會問:「為甚麼?」有信仰的人想到神,他或許覺得神好像離棄他,不救他,不聽他的禱告。這正是詩人的感受(1-2節)。不過,這是感受,詩人知道這不是他受苦的原因,因為他隨即說了三個「但」字。

一、「但你是聖潔的」(3節)。受苦時要認定神是誰及祂的作為。詩人想起神曾在過去施展奇妙的作為,解救他的祖宗,關鍵在於他們倚靠神。

二、「但我是蟲」(6節)。這是自貶的比喻,描述受苦時被人羞辱、藐視、譏笑的光景,人感到自身渺小。詩人從神、祖宗想到自己,他倚靠神的心受到考驗。

三、「但祢是叫我出母腹的」(9節)。受苦時要確定與神的關係。雖有苦難,但詩人知道他在母腹時已是神所認識、所愛的,因此他倚靠神的心再度燃亮起來。

本段以第十一節「求祢不要遠離我」的祈禱結束。詩人從求問神為甚麼遠離他(1節)到求告祂,是他受苦時心路歷程,提醒信徒今天面對苦難時,要在苦境中自省,並以信心踏出禱告的一步。

受苦者的祈求(12-21節)

第十一節的祈求既結束前段,亦開始新的一段。第十九至二十一節是詩人的禱告,他呼求神幫助他,救他脫離危難,應允他所求的。在此之前,他描述自己受苦的景況,把敵人比喻為「公牛」、「獅子」、「犬類」,使他受到極大的迫害,陷入絕境,猶如被安置在死地,甚至仇敵預備分奪他的衣服,以為他必死無疑。在這樣的光景中,受苦者發出哀求:「我的救主啊,求祢快來幫助我!」(19節)

受苦者的凱歌(22-31節)

前段第二十一節是轉捩點:「祢已經應允我。」憑着這樣的信念,詩人超越內心的愁煩和身外的苦況,向神發出讚美。「讚美」一詞在本段出現四次,連同對神的「敬畏」、「榮耀」、「下拜」、「事奉」等詞句,成了受苦者凱歌的主題。他不再覺得神遠離他,反而見證說:「因為祂沒有藐視憎惡受苦的人,也沒有向祂掩面;那受苦之人呼籲的時候,祂就垂聽。」(24節)願我們從詩人的經歷得到鼓勵,在受苦時好像他一樣,知道神仍與我們同在,我們可以傳揚神的名,在大會中讚美祂,並向祂還願。

預言基督

詩篇第二十二篇以受苦者的經歷預言耶穌基督的受苦。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大聲喊叫說:「我的神,我的神,為甚麼離棄我?」(太二十七46)兵丁拈鬮分祂的衣服,經過的路人譏誚祂,說:「你如果是神的兒子,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!」祭司長和文士戲弄祂,說:「他倚靠神,神若喜悅他,現在可以救他。」(太二十七35、39-43)這些都應驗了詩篇第二十二篇的話。

主耶穌所受的苦,遠遠超過詩人所受的。在十字架上,祂背負了世人的罪,那一刻父神也離棄祂。祂忍受了羞辱和譏誚,順服父神的旨意至死,為世人成就救恩。詩篇第二十二篇結束時說:「言明這事是祂所成的。」(31節)「祂所成的」原文是「成了」,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最後宣告:「成了!」(約十九30)祂就是用同一個字的被動式,表明救贖功成,是祂受苦的得勝。感謝主耶穌,我們要傳揚祂的作為!

(刊於 2000 年復刊後第 42 期)

 

相關文章

支持《聖經報》

若你有感動支持我們數碼化及線上出版《聖經報》的工作,請按下面支持奉獻。

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