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撒狄教會

吳國安

啟示錄三章一至六節與上下文相同,仍以教會為主題。以下分四點說明。

名存實亡的教會

撒狄位於今日土耳其西部,建於山脈上,地勢險要,是古代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城。撒狄人自恃有天險之助,疏於戒備,以致於西元前六世紀和西元前二世紀分別淪陷於波斯王古列(或塞魯士大帝〔Cyrus the Great〕,西元前559-530在位)及安提阿古三世(Antiochus III the Great,西元前223-187在位)之手。在羅馬帝國統治的時候,撒狄是一富裕城市,但在啟示錄寫作的第一世紀後半葉已日漸衰微。

撒狄城的景況反映了撒狄教會的景況。與以弗所、士每拿、別迦摩、推雅推喇相比,撒狄教會沒有出現明顯的危機,而且似乎很興旺,但上主顯明她實際上毫無生命:「按名你是活的,其實是死的」(1節)。撒狄教會徒有活◎之名,不過這是從外表看、名義上而言;從內在、實質上而言,她是死的。在上主眼中,這名存實亡的罪,比起逼迫、異端等,對教會的殺傷力更大。因此上主對她不但毫無稱許,而且責備她比責備其他教會更嚴厲。

警醒的教會

針對名實不符、名存實亡的教會,上主對她的要求是「警醒」(2、3節)。不論這詞意指「睡醒」(醒過來)或「即使睡◎仍保持警覺」(提高戒備,危險時隨時能採取行動),它總是與「睡覺」形成對比。教會不能繼續沈睡,對自身已死的實況不知不覺,對他人將死的需要不聞不問。

保持警醒的具體表現是怎樣的?「要回想你是怎樣領受、怎樣聽見的,又要遵守,並要悔改。」(3節上)教會是被上主之道塑造的信仰群體,何時她沈睡,遺忘所聽見、所領受的的道,何時她就應回想、悔改、離罪歸向神,且要堅固那些軟弱、有需要的肢體。如此,「警醒」不單是一種態度,它也有明確的內容(所聽見和領受的)和回應行動(切實遵守);不只為己,也是為人。

得勝的教會

教會警醒、回轉後,不僅照上主之道做對的事,而且必須堅持到底,以致得勝。教會既然曾遺忘所聽見的主道,回轉後自然有可能再次跌倒。事實上,跌倒和再次跌倒不但可能而且是真實的,在聖經記載和個人經驗中都屢見不鮮。

正是在這種真實的跌宕起伏中,警醒也好悔改也罷,都非一蹴可幾,而是必須堅持到底的。感謝上主,撒狄教會有「剩下將要衰微」的軟弱肢體(2節),也有「幾名是未曾污穢自己衣服」(4節)、名實相符且堅持到底的信徒。他們在世時不污穢自己的衣服,保持純潔,終致得勝,在新天新地中身穿「白衣」(4、5節),被視為配得上與主同行——如同教會的主「配得榮耀、尊貴、權柄」(四11),主的教會也照樣配得上與主同行。教會所盼望的終於實現,有甚麼能比這更得勝?

三一神與教會

最後,必須注意這段經文談的並非僅是神與個人之間的「我-你」(I-Thou)關係。「神」是那位具體、特定的三一神,「個人」則是在神子民的群體(即教會)當中。經文中有父——祂是末日的最終審判者(5節);有子——那「有神的七靈和七星的」(1節),即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、元首,今在、昔在、將要來臨的耶穌基督(參一4-5、16、20,二1);有靈——祂向眾教會而非僅向個人發聲,且要求凡有耳的都應當聽(6節)。

教會之警醒、悔改,是源於回想這位三一神的話語;教會之堅持、得勝,是來自遵行這位三一神的話語。最終,教會要向這位三一神交帳。今日,讓我們聆聽這位神向教會說的話。

(刊於 2000 年復刊後第 51 期)

相關文章

支持《聖經報》

若你有感動支持我們數碼化及線上出版《聖經報》的工作,請按下面支持奉獻。

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