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

一敗塗地的父親——祭司以利

歐偉民

撒母耳記上二章十一至三十六節記載了祭司以利的故事。以利的家族擁有亮麗的履歷,自先祖亞倫起一直事奉上帝,以利在示羅地是舉足輕重的屬靈領袖,既是以色列人的祭司也是士師,在政治上擁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。然而,故事的焦點卻落在他為父的角色上──一個一敗塗地的父親。

聖經對這位尊貴領袖的兒子有這樣的描述:「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,不認識耶和華。」(12節)值得注意的,是以利的兩位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自幼在祭司家庭成長,被栽培成為祭司,在聖所燒香獻祭、服事上帝,豈會「不認識耶和華」?原來,他們的惡源於對上帝的藐視。聖經仔細記述以利兩名兒子的惡行:他們按自己的喜惡「改革」了獻祭的規矩,隨意在獻祭前取去祭肉,「不要煮過的,要生的」(15節);甚至著僕人恐嚇獻祭的人:「你立時給我,不然我便搶去。」(16節)這是極為傲慢和貪婪的表現。此外,他們更「引進」了迦南地不道德的宗教行為,「與會幕門前伺候的婦人苟合」(23節),徹底破壞了祭司的形象,更斷送了家族長久以來建立的名聲。

面對兒子的惡行,以利一直沒有嚴正處理。或許有人會認為以利因為工作繁重,無暇照顧家庭,大概不知悉兒子倆的情況。因此,當以色列民抱怨他兒子的所作所為時,他只輕輕勸告孩子:「我兒啊,不可這樣!」僅提醒他們:「人若得罪人,有士師審判他;人若得罪耶和華,誰能為他祈求呢?」(24-25節)以利沒有認真履行父親的責任,教訓他們,恢復獻祭的秩序。

從舊約到現代,「生活忙碌」一直是人類的常態。作為父親,要為口奔馳,常孤身在外工作,對孩子容易產生莫名的虧欠感。選擇與孩子和諧共處,竭力保持慈父的形象,是一種物質供應以外的補償。聖經沒有記載以利平日如何跟兩名兒子相處,但這位大祭司這番話缺乏應有的約束力,孩子連半句也沒有聽進耳內。

忙碌是以利失敗的原因嗎?耶和華藉先知的口批評以利:「尊重你的兒子過於尊重我。」(29節)又透過撒母耳再次重申:「因他知道兒子作孽,自招咒詛,卻不禁止他們。」(13節)由此看來,對於兩名兒子的惡行,以利是心知肚明的。只是他選擇繼續「尊重」兒子,樂於與他們和諧共處,懶理上帝一而再的警告,任憑他們行惡,不管教、不約束,以致天怒人怨。

以利的故事以悲劇告終,應驗了先知的預言︰兩個兒子同日陣亡,約櫃被擄。以利聞訊後即「從他坐位上往後跌倒,在門旁折斷頸項而死」(四17-18),結束了四十年的士師人生。故事結尾還記敘了以利孫兒的出生,非尼哈的妻子在臨死時生下男嬰,並取名為「以迦博」,在絕望中為以利家族補上不能更貼切的結語:「榮耀離開以色列了!」(四21)聖經沒有記載這個孩子往後的故事,他的出生,似乎給以利家族劃上休止符,上帝的榮耀離開了。

聖經的奇妙,就在於它能穿越時間、穿透人心,提醒不容易被提醒的人。無論我們是否身居要職,也當細讀以利的故事並引以為鑑。原來,要與孩子建立美好的關係,必須先教導他們與天父建立美好的關係。即使再忙碌,父親也要按聖經的教訓讓孩子明白天父的心意,在家中做頭,學習歸榮耀給祂。在我來看,自我放縱與自我約束的分別,就在於孩子對上帝、對父母是否有愛。願我們都能夠在上帝面前常存謙卑,在愛中建立「以馬內利」的家庭,使孩子為主所用,成為別人的祝福。

(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兼職講師)

(刊於 2000 年復刊後第 54 期)

 

相關文章

支持《聖經報》

若你有感動支持我們數碼化及線上出版《聖經報》的工作,請按下面支持奉獻。

支持